前一陣子忽然冒出來的新聞,才一下子就被FIFA、弊案等等給掩埋了。也好,趁著現在不再火紅的時候,低調的談論此事。

         究竟是啥事?就是各學術界想搶的一塊地--「竹北生醫園區」。關於新聞故事,不多說了,已經有人將那幾天的事情通通整理起來,就慢慢看吧!
1.   http://www.wretch.cc/blog/RegulusWang&article_id=3312657
2.   http://www.wretch.cc/blog/RegulusWang&article_id=3312651
3.   http://www.wretch.cc/blog/RegulusWang&article_id=3336626


         其實,政府有心要發展生技產業是件好事,只是不知道為何,弄了那麼多個生技園區,事前的評估報告總是充滿著陽光面,好像前途不可限量。但實際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對於生技產業的特性不瞭解、定位不清楚,成立這麼多生技園區,反倒有種「拼業績」的感覺。

        2001年當時,整個台灣好像都被洗腦,認為生技產業就像是電子業一樣,即將蓬勃發展,是個明日之星!沒錯,生技產業是明日之星,但是,這個「明日」卻非三、五年,而是至少以10年為起跳的「明日」。在台灣,很少會有投資者願意花如此長的時間,等待一個產業成長茁壯,大部分的人只想要在短時間獲利,就連大企業也不例外!一些國內的大企業在投資生技公司時,是將雞蛋分裝在好幾個籃子中,就看哪個籃子裡的蛋會孵出小雞。

        我在業界打混了將近4年,對這個行業也多少瞭解一些。台灣並不是沒有本錢發展生技,而是大部分的頭頭總想要一開始就開大車,弄到最後快撐不住了,趕快轉型找些好回收資金的生意。套句蘇益仁的話:「現在台灣幾百家藥廠活不下去,許多改做面膜和健康食品的代工」。是的,面膜跟健康食品真的是大部分公司所選擇的轉型之路,畢竟,公司要能維持,不能一直光燒錢而沒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維持公司內部的研發部門,這是在前公司所學到的,但是為什麼不是在一開始就瞭解到這種厲害關係?說實話,會出來開公司想要實現理想的人,多是從學界走出來的,對產業分析的能力並不強,總以為有個特別的想法或是手上正好有個好「東西」(可以是一段基因序列、化合物之類的),就可以所向無敵。實際上,在商品化的過程中仍然是一條艱辛坎坷的路。前公司也歷經了這個過程,曾經想要開發化妝品、健康食品,來支撐公司的財務,以達到正式上市/上櫃的目的,但最後都被董事會打了回票,認為這跟公司的調性不合,有降低level疑慮。唉,到最後,還不是將研發部的基礎研發慢慢收手,轉型改走檢驗試劑市場,目的是希望公司有營收,不要在無止境的燒錢。

        恩,政府的政策不明確,才是台灣生技產業的最大致命傷!

        開始胡言亂語了,不多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ngyi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