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氣看來不錯,是個適合踏青的好日子。結束昨日的古蹟之行,今天想去北投貴子坑來個「親山之旅」。拿著捷運公司所印製的導覽手冊,我評估這條路線應該還算容易,就照著手冊上的路線前進。


        明明就已經是11月了,偏偏太陽依舊高掛在天,熱力完全沒有減弱的跡象。從復興崗捷運站出來,沒走幾步路而已,我就已經滿身大汗了。順著中央北路,剛走到稻香路口,我開始有點想要打消念頭,不過前一天晚上才跟媽媽說要來走這條步道,我不會輕言放棄的。稻香路的這一段路,其實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走過了。當時的軍訓課有打靶的訓練,大家得自行搭車到這兒集合,然後「行軍」至小坪頂的靶場打個三槍,再下山回家。隔了這麼多年再來這條路,卻一點印象都沒有,只記得一堆人穿著制服往山上走,然後下山的時候,我們幾個偷懶,隨便攔了輛車搭便車下山。至於靶紙上有沒有彈孔,肩膀有沒有因為後座力而酸痛,完全都隨風而逝了。

        手冊上寫著,到了秀山路85巷底就可以看到登山口了,走了半個多小時,還不見秀山路的標示,開始懷疑這趟的行程是否應該繼續?因為這一路都是緩坡向上。雖是緩坡,大熱天的走起來也是挺累人的。接著,兩旁的住戶慢慢由高樓變成公寓再變成平房,戶數愈來愈少,聽著自己愈來愈急促的喘氣聲,我愈來愈像外來的入侵者,擾亂平時的寧靜。終於到了登山口,再來就是一連串的石階。才走了幾階,我毅然決然的開始往回走,因為這裡實在是太安靜了,加上沒有看到其他的登山客,想想這一路上我可能會非常孤單(其實是有點害怕啦!),所以立刻改變主意,決定到新北投。


        搭公車在北投公園下車,從「親山之旅」改變成「北投古蹟遊」。在北投公園附近,就有許多古蹟,如溫泉博物館等。

        開始今日的古蹟走透透吧!

北投區古蹟一覽表
 北投穀倉   市定古蹟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市定古蹟 
 北投文物館   市定古蹟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市定古蹟
 吟松閣  市定古蹟
 草山教師研習中心   市定古蹟
 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市定古蹟
 北投普濟寺  市定古蹟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市定古蹟
 北投溫泉浴場  三級古蹟
 周氏節孝坊  三級古蹟
 草山水道系統   市定古蹟 
 陽明山中山樓   市定古蹟 

        記得國三的時候,當時的導師為了讓我們在準備聯考之外,也要有休閒的時間,就挑了一個週末,帶著我們全班搭火車到新北投爬山去。那時好像是北淡線行駛的最後一個夏天吧,也許正因為如此,老師才會要大家搭火車吧。大家從台北車站的第四月台上車,其實是要在北投站下車轉搭新北投支線的,就跟現在的捷運一樣。但是不知道為何,有一半以上的同學竟然坐過站了,一直到了關渡吧(我也是其中一個)。在沒有手機的年代裡,真的很難想像那時要如何的聯絡,總之,又不知為何,一夥人趕緊下了車,衝到對面月台往回坐,最後,全部的人才在北投站相遇,一起到新北投。(這段往事得不到任何的確認:()我只記得新北投站是一個小小、古老的車站,如今車站主體被珍藏於台灣民俗村。再回頭看看現今的新北投捷運站,多了霸氣,少了那份古樸、安詳的氣氛。

舊時車站
現況@彰化

『建於1937年,為服務至溫泉區的遊客,由北投站分出。此站整體以檜木為建材,屋頂有八個氣窗,是典型的東西混合式建築。本站屬終端式車站,與軌道呈直角,旅客由車站正面出入。1988年,因捷運興建,淡水線停駛,1989年台北市政府捐贈彰化台灣民俗村,本圖即攝於台灣民俗村內。』參考網站

        北投公園內最重要的寶物就屬珍貴的「北投石」了,含有鐳元素的北投石可是李遠哲博士的論文題目,而且是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目前北投溪中的北投石幾乎被開採光,且生成環境被破壞,產量極為極為稀少。當地的民眾發起復育北投石的活動,希望能讓北投石重現於北投溪中。現存最大的一顆北投石,展示於溫泉博物館中。我卻一直認為,這顆石頭以前一定是放在「北投文物館」內展示的,因為我以前也曾經這那裡見過這顆大石頭,只是沒人可以解決我心中的疑惑?



        整理過的北投公園,路旁的護欄、排水溝都做的好精緻,恩,有日本溫泉鄉的感覺。


        北投公園旁著名的泡湯處。
        左:瀧乃湯。右:星乃湯(現改名為逸ㄘㄨㄣ)
        瀧乃湯我還沒去泡過。星乃湯去過一次,泉質屬於白磺,據說含有少量的鐳,這裡的溫泉泡起來挺舒服的。


『瀧乃湯浴室—洪德仁
  日治末期,北投溪原有簡易涼亭式的「湯瀧浴場」,但由於結構簡陋,雜亂無章,所以,有關人士便於北投溫泉鄉推動設立北投溫泉浴場及其他溫泉浴場設施。據昭和5(1930)年6月21日發行的「台北近郊北投草山溫泉案內」記載,已有登錄「瀧乃湯」,所以瀧乃湯浴室創建至少有68年歷史。
  目前,瀧乃湯浴室保有男女大浴池各一,以唭里岸石造浴池,簡樸雅素,加上歲月的痕跡磨平石壁,令人流連歷史歲月,其他小型浴池已破漏停用。
  日治時代瀧乃湯的入浴費非常便宜,僅需三分錢,所以素有「三仙間」雅號,今天也是收費70元,庶民大眾即可享受源自地熱谷的青磺溫泉,可說是一個難得可貴的活古蹟。
     據地方耆老指出,早期北投地區有個私人聚會叫做「脫褲會」,會員約有四、五十人,經常聚會,相偕到隴乃湯去脫褲泡澡,名稱雖叫「脫褲會」,但紀律十分嚴明,由於年老會員相繼過逝,未再吸收新會員,現今會員只剩幾位,所以活動已幾近停頓。』

『經營了80幾個年頭的逸屯,日據時代稱作「星乃湯」,光復後才改成現在的名稱,北投溫泉開發至今已歷一個世紀,創業時期的「星乃湯」定位成名流雅士的「招待所」,功能即類似當今的俱樂部,而在溫泉區的旅館中交際、應酬是當時紳士名媛的流行風尚。據說光復後接手的經營者為紀念孫文曾投宿過該旅館,因此取其號「逸仙」中的「逸」字重新命名,因而沿用至今。
   男湯和女湯大眾池的浴池可謂充滿歐洲文藝復興的風格,以石塊雕琢堆砌而成,呈一個半橢圓形,泉湯自假山下石雕獅子頭的嘴吐出,室內的岩石假山以一窗之隔與戶外庭園的假山造景相互輝映,雖是室內風呂,卻有露天湯的趣味。』
參考網站

        北投普濟寺,屬於日本真言宗佛教,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寺廟建築感覺起來不似一般台灣的傳統廟宇,相較之下,普濟寺顯的樸素許多。忽然發現,北投這裡有許多地方都有于右任的提字!


『市定古蹟「北投普濟寺」位於北投區溫泉路一一二號,為臺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初建於一九0五年,又名為「鐵真院」。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採用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皆呈現簡樸淡雅且寧靜莊嚴之佛教寺院之美,在臺灣誠然不多見。
   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三開間,進深亦得三間,近正方形。寺的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此為日本江戶時期常用的形式。大殿全為高級檜木造,斗栱及虹樑施以雕刻,極為精美。窗子作成鐘形,亦具特色。除大殿外,湯守觀石佛像與村上彰一翁碑等文物也深具歷史價值。』-台北市文化局

        北投溫泉浴場,現為溫泉博物館。我很喜歡這種圓拱形的長廊和彩繪玻璃。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的美術課,老師要大家買小片的玻璃和彩繪顏料,上課上到最後,老師乾脆將全班分成幾組,設計圖案彩繪教室左右的玻璃窗。現在想想,還真的是私立小學,玻璃跟顏料還不便宜呢!不過,和現在的小學生比起來,那時候過的還真的挺快樂的。


『北投溫泉的利用,大約始於日據初期,於一九一三年,由官方主導興建的這座規模完備的大浴場,號稱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這座建築的出現,也象徵著北投溫泉鄉發展高峰的來臨,並見證了臺灣溫泉文化史的一頁。建築的構造以磚木及鋼筋混凝土完成,一樓用櫥窗,二樓使用雨淋板式的木結構,屋頂為了透氣設有通風窗,整座建築頗似英國的鄉間別墅,外觀典雅,與北投公園融為一體,成為重要一景。
   北投溫泉浴場於一九九八年經地方人士的努力,成為國定三級古蹟,並進行修復再利用規劃,作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使用,運用溫泉建築之特色,介紹臺灣特有的溫泉浴池,並以展示及解說提供溫泉相關知識。』-台北市文化局

        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訪問(也就是出巡)。而因為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在1905年發現其含微量的放射能鐳,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台灣地名來命名的礦石—北投石,吸引了裕仁至北投溪畔踏勘。也就有所謂的「皇太子御涉渡飛石」及到訪紀念碑。不過,當初皇太子渡溪所踩的「飛石」已不復見,只留下紀念石碑。當年,因為裕仁太子的訪台,當局者(日據時代)還設計的一系列的建設計畫,以顯皇威。若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到也像是選舉前的大舉建設!

        天狗庵,北投第一間溫泉旅社,如今,卻只剩下石階及一個石柱述說著當年的全景。



『洪德仁:「一八九六年有一個日本人叫做平田源吾先生,在北投創建了第一家溫泉旅館,叫做『天狗庵』,從那個開始以後,那才把他們溫泉的習慣,帶入到我們台灣過來。」』相關資料

        北投教會,為馬偕博士所設立,於1912年遷於中央南路現址。


『市定古蹟「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位於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七十七號,北投教堂是由加拿大來臺的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在一九一二年所設計建造,也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當時附近信徒多為北投的平埔族人,在臺灣近代宗教發展史上具有見證之價值。
   這座以紅磚及木屋架構成的小教堂,風格接近英式鄉村教堂,正面中央設入口,室內空間尺度親切,予人以溫暖之感。它的外牆使用加強耐震的扶壁,頗具特色,二十世紀初年由吳威廉所設計的教堂大都已改建,北投教堂為僅存的孤例,值得保存。』-台北市文化局

        離開中央南路,繼續尋找北投的古蹟。途中經過光明街,看到這一排漂亮的街屋。一旁喝茶聊天的居民看見我在拍照,便告訴我這些房子也將近有百年的歷史了!只是,不知道還能再保存多久而不會被改建?


        大同街上的北投穀倉。在今年初,因為列為市定古蹟,業主便貿然拆除具有歷史意義的部分,變成現在這副模樣。古蹟保存和業主的未來發展,總是會成為一種奇怪的角力,而輸的那方,通常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北投縠倉建於日據時期昭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八年)。當時屬於有限責任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日據時期台灣各地陸續成立農會性質的民間團體,常附設穀倉及碾米廠為農民服務。各地穀倉略有差異,農民多將所生產的稻穀賣給有礱榖工廠的農會團體。至一九二0年代政府施行農業倉庫法,台灣因水利設施改良而稻米生產量大增。北投及關渡平原的稻米生產量很多,所以在一九三八年建造了穀倉。戰後北投成立農會,繼續為農民服務,實施肥料換榖政策,生產量又增高,農會穀倉業務繁忙,除了供銷外又有信用貸款之服務。
   北投穀倉平面呈曲尺形,包括辦公室、碾米機房及長條形的穀倉。穀倉的屋頂凸出通氣小屋頂,俗稱為太子樓,內部以中央輸送帶分為左右兩邊的倉庫,為了隔熱,又有磚造栱廊。穀倉共分隔為十二間,隔牆以磚砌成,牆上有竹編網,可使稻穀避潮。屋頂桁架全為木結構,迄今仍完整,但因在指定古蹟過程遭人為破壞,目前擬先進行一部份的修復。值得重視的是碾米機設備仍為質地優良檜木所造,目前仍保存良好,為全台所罕見之實例。』-台北市文化局

        北投周氏節牌坊。這大概是女權主義者的礙眼物吧。


『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位於北投區豐年路一段三十六號前,係為表彰周氏而建。周氏名絹,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卒於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翁姑至孝。其堅貞事蹟,經禮部職名閩浙總督劉珂等於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0年〉題准建坊。坊成於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此坊原為四柱三間三層石造,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大地震,坊自二層以下部分倒塌,近年由市政府予以復原整修,現已成為當地街巷之重要地標。』-台北市文化局

        在周氏節牌坊照相時,有一位親切的老人還介紹我到一個未公告為古蹟的老宅院,位於大同街上陳氏祠堂後方。上網仔細查過,這個古宅是屬於陳家的祖厝,稱為「學仔內」。老人熱心的帶我進去參觀,還告訴我哪裡值得拍照。遠看這棟屋子覺得樸素。但近看之後才發現許多地方製作得非常精巧。像是大門的窗格、門樑上的金漆;進到大廳後,還看到有祖先牌,祖先牌並不是只有一個簡單的牌位,而是一代一代加上去的,可以看出這戶人家在此定居年代久遠。左護龍目前仍有人居住,據說是屋主分租出去的。可惜,右邊的護龍已經損毀。老人還繼續跟我murmured說著,因為這是間土角厝,被劃為古蹟的機會不大等等之類的。忽然發現,這些年來社區整體意識已經慢慢提高,為了社區整體發展,大部分的民眾都可以接受與古蹟共存了。


        離開了充滿古意的舊北投,我又重返現代化的世界了。


ps.其他補遺:台銀舊宿舍市定古蹟「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位於北投區溫泉路一0三號,這棟磚木造建築約建於一九二0年代,當時恰值北投溫泉高峰潮。整座建築有如一座橋樑,橫跨在溪谷之上,充分配合地形,並且將建築物融入自然風景之中,為深具巧思之設計。最初作為招待所,內部除了洋式客廳外,且有眾多日式房間,並附設溫泉浴室,功能齊全。戰後改為臺灣銀行眷屬宿舍,目前極待整修。這座隱藏於繁茂樹林與潺潺溪流之中的建築,外觀為日式,但也出現一些洋式建築之裝飾,可視為一種和洋混合風格的度假別莊,已屬罕見之建築,深具保存價值。』-台北市文化局
        找了好久才確定舊宿舍就位於「京都」旁邊,雖然已經列為市定古蹟,但是實際看來,這裡卻是一片荒涼,倒像是頹傾的鬼屋。不知道文化局有沒有打算修復?也因為如此,不忍拍照記錄。

探險日期:2005-1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ngyi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